揭秘高被引青年学者的学术之路:捷径还是实力?
发布时间:2025-01-16 20:01:35来源:
近年来,学术界涌现出众多“早熟”学者,他们在职业生涯初期便获得高影响因子和高被引论文,给同龄人带来压力和焦虑。然而,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 Ioannidis指出,“早熟”学者中既有真材实料之士,也不乏投机取巧者。根据他的研究,“早熟”学者指在本领域排名前2%或在所有领域排名前10万的科研人员,其数量在过去几年中激增。
一些“早熟”学者通过自引、建立引用“朋友圈”、购买被引等操纵手法来提高引用量,这些行为不仅让学术造假的识别变得更加困难,也模糊了学术不端的界限。其根源在于学术界以“高引用量”等作为评价指标,导致一些年轻学者不得不绞尽脑汁提高自己的引用量。为此,科学界正在积极探索监管策略,并开发可识别异常引文的工具,以遏制异常的“早熟”现象。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